箘
复制
⺮部 共14画 上下结构 7B98 CJK 基本汉字
康熙字典
箘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上 部首:竹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122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888頁,第4字
標點整理本: 第848頁,第4字
古文: 箟
音《廣韻》:渠殞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巨隕切,𡘋音窘。
《說文》:簵美竹,可爲矢。
《書・禹貢》:惟箘簵楛。
《山海經》:暴山多椶柟、荆芑、竹箭、䉋箘。〔註〕箘,亦篠類,中箭。戴凱之《竹譜》:箘竹出雲夢之澤,皮特黑色。
例又,筍名。
《呂氏春秋》:和之美者,越簵之箘。〔註〕箘,竹笋也。
例又,箘桂。屈原〈離騷〉:雜申椒與箘桂。〔註〕《本草》有箘桂,花白蘂黃,正圓如竹箘。
例又,博棊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簙,或謂之箘。
例又,江名。
《書・禹貢》:九江孔殷。〔傳〕九曰箘江。
音又,《廣韻》:去倫切;《集韻》:區倫切,𡘋音囷──義同。
注解
〔箘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。
〔箘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jùn、qū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𥫗、囷。
〔箘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ùn] ⑴ 箭。⑵ 棋子。⑶ 〔~簬〕一种细长节稀的竹子,可做箭杆。⑷ 竹笋。㈡ [qūn] ⑴ 桂树的一种,通称“箘桂”。
箘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笨小鹿整理。箘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